曾氏祖塔於中華民國58年6月14(農曆)年啟用,共設八層642個塔位,塔齡已經有60年的歷史。
至112年2月15日止 國曆進金511位(含乃士媽),暫厝22 位,尚餘 99 個塔位。
社團法人新竹縣忠恕堂曾氏宗親會祖塔(武城美譽)方位:坐正南朝北(正午)
地址:305新竹縣新埔鎮新龍路195號旁

傳統建築的祖塔已歷經民國88年的921大地震(新竹5級),也經歷了近期(民國113年)的花蓮地震(新竹4級)。
考量曾氏祖塔的永續經營,其放置骨甕的數量僅剩99位,預計十年內會用完。
理事會經過會議討論,召開本會第八屆第一次臨時理監事聯席會議討論修繕事宜。
曾氏祖塔內部 & 外部場勘
經本會公廳修繕小組邀約專業廠商至祖塔現場勘查三次結果:
確認祖塔外緣鋼筋裸露、水泥保護層剝落、主體外牆油漆班落防水層毀損…等極需修繕。
其中祖塔周圍的擋土坡種植大樹,大樹的高度超過祖塔,其樹枝早已經有掉落傷人的疑慮。樹根盤根錯節在祖塔的周遭,壯大的樹根已使擋土坡的地面隆起、擋土坡的牆面破裂。而樹根持續朝著祖塔的方向生長之外,也使祖塔的兩側(福神、龍神)匾牌破裂。

祖塔的內部使用一個姓名一個位置,並混雜著土葬(大甕)、火葬(小甕)。


為增加祖塔的內部空間,使空間達到有效利用,在會員的同意下提出方案:
- 3、4、6、7、8層小甕遷出暫厝
- 6-8層大甕晉升3-4層
- 有7甕大甕燒成小甕(5層不動維持原位,以減少經費和範圍)
- 內部修繕,建立櫃位
- 乃士公媽歸原暫厝
搭建紅壇暫厝
祖塔內部的修繕,需要一段時間才可以完成。修繕的期間,難免會有震動、噪音、落塵…。
避免影響先人的安寧,利用祖塔前方空地搭建紅壇暫厝放置先人骨甕。



祖塔內部的各樓層移動,僅能踩踏在高、低落差的牆壁「老舊鋼筋」上下攀爬,


考量骨甕的年代已久遠,如骨甕需要移動至紅壇,骨甕以人工於各樓層搬運其破裂風險極高。
最為保險的方式:於內部樓層塔頂加裝吊掛結構,將骨甕裝置吊籠,將吊籠垂降,下放置地面。
先人骨甕移至紅壇暫厝
移動骨甕前,必須按照客家人禮俗找法師誦經並準備三牲與雞酒,帶著虔誠的心請示眾神。
請示龍神、福神、天公、先人,以確保此日的重點「移動先人骨甕至暫厝」可以順利進行。



特別請到竹東的殯葬業者協助移動先人骨甕,以理事長(曾家霖)於祖塔內指揮調度,
因內部空間有限,其餘不熟悉祖塔內部場地的志工們,則於祖塔外空地核對骨甕姓名及搬運骨甕至暫厝內。
祖塔內部:搬運骨甕、吊籠垂降骨甕至地面


祖塔外部:骨甕姓名核對、骨甕位置依序排列

